两个

人。林徽因虽洁净出尘,喜爱浪漫,可她不清高遗世,她向往烟火、

惧怕孤独。如果说爱情是一场赌注,林黛玉压下去的筹码是所有的青

春,而林徽因压的筹码,则是一小段青涩寂寞的时光。因为林徽因输

不起,她希望自己可以活到白发苍苍,可以到老的时候有漫长的值得

一生回忆的时光。她活得太清醒,所以她住不进大观园,也做不了那

76

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资格,但是错过了做梦的年龄,再想要肆无忌

惮地做梦就必定要付出代价。林徽因既是选择清醒,就只好丢掉自己

的梦,漫步在熙攘的凡尘。她像是一只展翅的白鹭,在岁月的柳岸扶

摇直上,掠湖而过,朝着她想要的生活飞去。只是她的灵魂依旧是那

朵白莲,安静地长于淤泥之中,出尘绝世。

一九二九年一月十九日,病重几月的梁启超逝世,梁思成和林徽

因为其父设计墓碑。同年八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生下女儿,

取名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祖父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林徽因终

于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就是嫁一个实在的男子,平凡生养,没有惊

涛骇浪的情感,却安定美好。女儿的出生让林徽因更加确定,自己当

年的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她所期待的幸福就是这般简单。

美满的家庭让林徽因陷落在幸福里不愿醒转,事业的成就更将她

的人生推向另一种极致。这一年,张学良以奖金形式征东北大学校徽

图案,林徽因设计的“白山黑水”图案中奖。这一年,林徽因的生命

滋长繁花,只是花开的时间会有多长?是否会有那么一天,繁花应季

而落,将一切都交付给流水?其实我们都明白,这世间又何来只开不

落的花,何来只起不落的人生?

林徽因终究是聪慧的女子,她懂得任何一桩情缘都是宿命的安

排,懂得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不可逆转的规则。当初让她亲手放

弃那段理想中的情爱,总难免落得一身萧索。所以上苍是公平的,如

今她所得到的一切亦是她用代价换取的。就算有一天所得的幸福又要

77

拱手奉还,又算得了什么?人生难得一从容,只愿你我,随遇而安。

山间静养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羡慕那些寂寞的人,开始恋上了一种单

纯简洁的生活。或许是看多了繁华世态,内心更加坚决地想要一份安

静与纯粹。于是每个人都在尝试改变自己,努力减去繁复,视单薄为

完美;努力摒弃浮躁,视清凉为超脱。生命本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谁也不能刻意删改情节亦或结局。但有一天,我们都会回归宁静,因

为那是生命的本真。

因为渴望纯粹,所以每个人都愿意自己像植物一样生长于人世

间,安静美好,孤独骄傲。一直喜欢王维诗中的意境:行至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我们背着沉重的行囊奔走于江湖,看着行色匆匆的脚步,

从来不问为什么,也不知道哪一天会停留。当你我以为一生长远得望

不到边际,回首却只是寸步之遥。人的一生不过是午后至黄昏的距离,

月上柳梢,茶凉言尽,一切都可以落幕。

林徽因知道自己是一株植物,是一朵洁净的白莲,只因不舍姹紫

嫣红的春光,所以早早地绽放在清凉的初夏。许多时候,她不愿世人

看到她的柔弱,所以她努力让自己坚强,让自己行走在拥挤的人流中,

让所有人觉察不到她不同凡响的美丽。但她终究是一个以惊人美貌、

绝代才情、鼎盛事业以及美满的婚姻家庭,诸多美好聚集于一身的女

子,所以林徽因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那样高不可攀。

78

那些年,林徽因一直肺部不好,但因为琐事缠身,从未好好治疗。

直到二十六岁,她的肺病日趋严重,协和医院的大夫认为她不能再为

事业劳心,并建议她到山上静养一段时间。一九三一年三月,二十七

岁的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这么多年繁忙的生活让她几乎忘

了,原来日子可以这样静好。

人间春色,万物生长,山中景致更是迷人,每一种植物都有其不

可言说的美丽与性灵。林徽因本是诗意女子,她沉寂已久的情怀再次

被这些生灵打动。仿佛一朵花开,一声虫鸣,一片清风,都可以触动

她的柔肠。静心养病的日子,林徽因重拾往日心情,捧读搁歇已久的

文学著作,并且在宁静的夜晚独自伏案写作。这期间,她写下许多诗

歌和小说,并在刊物上发表。

林徽因喜欢穿一袭白睡袍,焚一炷香,在花瓶里插几支鲜花,在

窗明几净的小屋低眉写字,风雅至极。风情的林徽因曾对梁思成感慨

道:“看到我这样子,任何男人都会晕倒吧。

”梁思成则有意气她:“我

就没有晕倒。”其实梁思成何尝不知道林徽因的魅力,他甚至觉得她

的美对他来说始终是一种威胁。梁思成在文学上缺少了某些天赋,他

无法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达心中对林徽因的爱恋。他亦喜欢昆曲里的那

句唱


状态提示:__12--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