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他的道路就有了改变。

而第二次改变,可能是他被自家这位小师兄带去了蜀郡。

和一心想要学成后回到韩国的韩非不同,李斯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好了自己的目标——那便是尽可能地往上爬,因此对于留在蜀郡为官,李斯甘之如饴。

蜀郡的生活很苦,和开放又先进的咸阳全然不同,闭塞的环境以及极其糟糕的教育情况使得大部分蜀郡人甚至难以和他们沟通,而物资也很难运入,除了当地的农产极为丰富,甚至可以吃大米吃到饱之外,其艰难简直是他们这些咸阳学子难以想象的。

但同时,蜀郡的人天生便带有着一股子往上走、向外走的冲劲,这股子冲劲使得他们不像那些躲在山林中的楚国蛮族一样不愿意学习新生的事物。

他们非常乐意去学习,而且并不蠢笨。最初的几年是真的辛苦,但是好在他们的辛苦并不曾白费,眼看着蜀郡一点点有了改变,多了农田,多了猪圈,多了染房,多了学堂,也多了存款。

从南边来的商人带来的商道通畅的消息更是一个巨大的惊喜。虽然南边诸国还在战乱之中,但他们非常乐意用各种物资来交换蜀地j-i,ng美的布匹,棉花和绿豆以及品种更好的稻米接连传入,一同传入的还有大量带有异域风情的金饰和宝石。

经过打探,他们得知南边的国家土壤非常肥沃,肥沃到根本没有必要去耕种就能得到收获的程度,正因为此,即便他们在战争中,却还是可以提供大量的粮食。

和他们接触的这一支部落对铜器需求非常大,他们对秦国的铜制农具也非常感兴趣,在得到批准后,蜀郡便和他们交换了一批粮种。

现在这些产量颗粒更大的谷种已经在秦国靠南的部分地区开始试种植,只可惜此稻产量虽高,却不耐寒,因此秦国大部分地区都无法种植。但有秦王一声令下,擅农者均入蜀,他们想要尽可能培育出集秦稻和南稻二者优势的稻谷,随后予以推广。

从李斯入蜀时,到他出蜀时不过几年,蜀郡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金牛道险要处修建的剑门关依山而建,镇守住秦国最重要的大后方。

如今蜀郡大部分人虽然说秦话还带着些口音,但是他们写出来的秦国文字却已经比不少老秦人更加标准。他们也经历了从初时蜀郡的学子还要官方推举方可入咸阳学宫,到现在已经能够靠自己的本事考入学宫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蜀郡人走出了蜀郡,也有越来越多的秦人走入了蜀郡。往来于蜀道的商队和行人除却冬季积雪期间从来不曾断绝,现在渐渐还多了游人。


状态提示:第620节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