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话,一字一句地灌入李承乾耳中,从称心的角度看过去,李承乾的脸色微变。

李世民说得没错,上一世,李承乾也抱着同样的想法。他打心眼儿里希望李世民能将他的册封礼办得盛大而隆重,最好是前无古人的独一份。理所当然的,这个想法遭到了魏徵的反对,李世民寻思了很久,最终还是遵从了魏徵的谏言。

可李世民妥协了,并不代表李承乾也会轻易妥协。他没有办法更改父皇的决定,却在心里默默地给魏徵记了一笔,还和李世民怄了一段时间的气。

现如今回想起来,李承乾忍不住想将前世的自己教训一顿。彼时的他总觉得李世民心里只有天下,没有他这个儿子,却从来没想过时局政治,人心向背。真要说出去恐怕没有人愿意相信,他就这样天真可笑地在太子的位置上坐了这么些年。也难怪李世民后来会对于志宁、张玄素等东宫辅臣说,太子自小养在深宫,对民间疾苦不甚了解,需要多加引导。

曾经让李承乾嗤之以鼻的一句话,在今天看来,确实有着他的深谋远虑。

不过片刻功夫,李承乾的心思就像跑马一般疾驰而去。还好称心在一旁轻咳了一声,勉强将缰绳勒住了。

“儿臣并不在意册封典礼有多隆重,这些日子,儿臣经常在想,父皇下令臣子们畅所欲言,积极进谏,实乃创举一个。即便是秦皇汉武,也做不到这种程度,可父皇却做到了。既然父皇敕令已下,就绝对不能因为儿臣而失信于臣子,更何况,魏徵所言句句在理,就连儿臣听了也觉得心悦诚服。”

李承乾说了这话,李世民的脸色便缓和了些,他颔首道:“说得在理。”

李承乾得了鼓励,脸上泛起一丝欣喜:“儿臣觉得,父皇之所以能够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是因为父皇为大唐的基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父皇的功绩,绝不是由史官谏官的三言两语决定的。同样,儿臣皇太子的身份,也不是由一场典礼来决定的。就算这场典礼再隆重,若是日后儿臣多行不义,也势必会被......废黜。”

最后两个字说出来的时候,不仅是李世民,甚至称心也惊讶地看着李承乾。李世民已经完全被这样一番话震住了,也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才恍惚找回了自己的声音:“好,好啊,不愧是朕的儿子,不愧是我大唐的太子。来人啊,赏!凡是东宫的属官,都赏!”

李承乾的唇边,泄露了一丝笑意。他将声音放得更软了些:“父皇对儿臣的心意,儿臣心领了。只是儿臣也想做个孝子,不想让父皇为难,儿臣恳请父皇,典礼就按礼制办,莫要为了儿臣铺张了。”

这话说得实在是言辞恳请,最重要的是,听得李世民四肢百骸都舒坦起来,哪里还有不答应的道理。皇帝当即便拍板道:“传令下去,太子的册封礼从简。虽是从简,你们可切勿怠慢,若是被朕发现你们有疏漏之处,决不轻饶。”

听到李世民的命令,李承乾才暗暗松了口气。他只不过稍稍退让了一步,结果就与上一世完全不一样。

正想着,他忽然听见称心道:“陛下,魏大夫的谏言也确实有其合理之处,理应受赏啊。”

李世民却沉吟道:“魏徵......”

既然太子的册封典礼从简,也就相当于李世民采纳了魏徵的意见。可在李世民看来,这一切都是李承乾的功劳,听了儿子的话,他哪里还记得魏徵说过些什么。况且,近日以来魏徵的谏言从来没断过,世人都爱听好话,李世民也不例外。就算没有册封一事,依魏徵那进谏的频率,李世民也被他搅了清净。

李承乾看出了李世民心中不乐意,便状似无意地笑道:“却说近一段,儿臣还真的听到一种说法,父皇就当个乐子听听看吧。”

李世民的注意力,立刻被李承乾的话吸引了。

“儿臣听说,下了朝堂,大臣们私下里议论,说父皇的眉眼,不怒自威,一些胆儿小的官员,见了您连话都说不利索。即便是心头有话,也不敢到您跟前说。可儿臣从来没觉得父皇凶,真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李承乾说话时笑嘻嘻的,李世民却听懂了。


状态提示:分卷阅读127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