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 > 古代耽美 > 天下 完结+番外 > 第36节
与之多多亲近交好,总归有益无害。过些时日,等风波一过,我便会向皇上进言,推荐你去裕王府当讲官。”

张居正惊疑不定:“老师……”

他知道,一直以来,这位老师在立储一事上的态度是暧昧的,表面上看,既不偏袒裕王,也没有倒向景王那一方,但两边来向他示好的时候,他也总是来者不拒,笑脸相迎。但如果让自己去裕王府当讲官,那不就意味着……

却见徐阶淡淡道:“裕王仁厚,对潜邸的人不会亏待,你须得好好当这份差事,才不枉为师对你的一番苦心。”

他无意明说,张居正也不好多问,只得点头应是。

相比朝廷上的波澜诡谲,赵肃的养伤生涯显得平静宁和。

闲暇的时候看书,准备殿试,朱翊钧不时会过来串门,这个时候他就得兼职幼师,顺便给小朋友启蒙。

他与裕王府的关系日益密切,朱翊钧出府也自由许多,只要有冯保和侍卫跟着,裕王和李氏又知道他是到赵肃这儿来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喜欢上蹿下跳的朱翊钧早就不满足于裕王府的那一方天地,现在多了个机会往外跑,自然欢喜得很,更何况赵肃隔壁住着一户人家,对方有个年方三岁的小女儿,偶尔会到赵肃这里来要糖吃,这个时候朱翊钧小朋友可以充分发挥年龄的优势,做出拽小辫子之类的恶作剧行为,把人家小姑娘欺负得哭哭啼啼跑回去,又得意地叉腰大笑。

赵肃既然决定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朱翊钧,在教育方面自然就下了一番功夫。

小孩子没有定性,也没有自制力,虽然学习能力很强,但是坚持不了多久,赵肃现在也不是他的正式老师,更不可能对他责罚,所以只能用兴趣来吸引他学习。

首先,要教他认字,赵肃想了个法子,没有让朱翊钧一个字一个字的认,而是每次都教他一个成语,旁边配上自己画的图,给他讲故事,寓教于乐,当然有时不是每个故事都那么有趣,这种时候就需要用零食来进行利诱,朱翊钧从小生长在裕王府里,吃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寻常吃食还不一定能吸引到他,于是赵肃就让人在京城里搜罗一些民间小吃,用以充分调动朱翊钧小朋友的学习兴趣。

除了认字,还要明理,四书五经这些典籍,赵肃觉得朱翊钧现在年纪还太小,没有必要看这些枯燥而深奥的内容,《诗经》倒是可以教一些,其它的就先被赵肃放到一边,转而抄录了一些《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上面的故事来讲给他听,寓教于乐,小朋友自然是很喜欢的。

只不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生涯,难免会碰到意外。

有一回赵肃讲到《诗经》里的关雎篇和蒹葭篇,虽然朱翊钧还不知道什么叫“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但还是听得挺投入的。

末了问:“雎鸠是什么?”

赵肃答:“一种雕,喜欢在河边吃鱼。”

朱翊钧:“荇菜是什么?”

赵肃:“长在水里的野菜。”

朱翊钧:“那蒹葭又是什么?”

赵肃:“一种芦苇,长在水边。”

朱翊钧:“这些都可以吃吗?”

赵肃:“可以……吧。”

朱翊钧眨眼:“雎鸠好不好吃,它的肉会不会很嫩,肃肃,我想吃雎鸠炒荇菜。”

赵肃:“……”

他发誓以后再也不讲《诗经》了。

日子在这样偶尔的闹腾中一天天流泻过去。

到了三月十五这一天,正是春草萋萋,花绽繁枝的时候,全国两百九十九名在会试的千军万马中厮杀出来的贡士们,将来到之前他们曾经无数次魂牵梦萦的最高殿堂,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参加殿试。

事实上,殿试是不会有落榜之人的,只不过会把在前一关,也就是会试中榜的那些人的名次重新排列了一次。你在会试排第一,但如果在殿试里名字不好,也有可能被踢到二甲去明朝建国以来,能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拿到第一的人只有两个,一个叫黄观,因为得罪朱棣,被倒霉地削掉状元的头衔,还有一个叫商辂,后来做到了内阁首辅。

对于许多读书人来说,连中三元是万万不敢想的,能杀入殿试,得到进士出身,已经足够光宗耀祖了。

殿试分为三甲,通俗点说,就是三张榜单。

第一张榜单三个名额,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张榜单八十五人左右,其中的第一名,也就是总榜第四名,称为传胪。

第三张榜单就是剩下的那些人。

这里面,在哪个榜单,待遇还是有区别的,这决定了每个人以后的前程,因为想入内阁,起码就得在二甲的前十之前,才有希望,否则如果你的成绩在第三张榜单上,将来就算再努力,皇帝再信任你,一般也是进不了内阁,当不了阁老的,非要进的话,那就叫名不正,言不顺,言官是可以弹劾你的,同僚也会看轻你的。

总而言之,殿试虽然没有落榜,但还是有竞争,你想庸庸碌碌到地方为官,在慢慢熬资历呢,还是叱咤风云,位极人臣呢,就要看殿试这一关了。

这一天,赵肃是所有与试的人中,唯一手上缠着纱布的。

第36章

殿试的地点是在奉天殿外的东西两庑,赵肃乍一听到奉天殿三个字还愣了一下,后来才知道那就是现在的太和殿,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普天之下的读书人,穷尽毕生


状态提示:第36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