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 > 经典耽美 > 夫夫孩子热炕头 > 第83节

工程队一分为二,一组老房子重新建,一组在他们家前头的空地起学堂,村里人本来有点议论纷纷,毕竟刚盖完房子,这还盖是怎么回事?

但是眼看着就要铲地除草了,也就没那么大闲心了,而且出了苗子之后,有些籽儿坏掉的,或者是被东西吃掉了籽儿,没发出芽的地方,都是需要他们补种的,这是一个细琐活儿,要人走在田间地头,眼神看得远,看得准,看得清。

他们家这活儿是石宏大去干的,他走遍了自家的地,补种了点苞米和花生,还减了减土豆苗儿,太多了它该长不大了。

老房子本来就有地基,很快就盖了起来,是两间青砖瓦房,一间小一点的放置香烛冥纸等物品,一间大的那个,打了龛笼供桌等物品,用来放灵位。

前头的学堂也盖成了三合院的样式,上梁的那天,村里人因为忙,就一家来了一个,不过也很热闹了。

尤其是三合院那边,老村长是亲至的,看着放置上了大梁,乐呵呵的露出了牙花子。

“老村长,您这是吃了蜜蜂屎啦?”有不明白的人打趣老爷子。

“去去去!你们懂什么?这是小于举人,给咱们村儿搭建的小学堂,给孩子们读书的地方。”

老村长很感慨,他当年去张家村那边上公立学堂,就认识点儿字,人家根本没打算多教什么。

他明白,不是一个姓的人家都不乐意搭理,更何况他们十八里铺一直名声就不太好。

要不是出了小于举人,他都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看到自家村子里有学堂这一景儿。

“这是啥?”听到的人都有点不敢相信,以为自己幻听了。

“学堂,咱们十八里铺自己的学堂,小于举人已经找了文武秀才,等学堂盖好了,就过来。”老村长磕了磕烟袋锅子:“所以,你们都给我听好了,小于举人是咱们村儿唯一出息的,人家好了,咱们才能好,都听明白了吗?”

“哎哎!”大家伙儿点头。

这话说的旁边的付大柱子满脸通红,他们家老付家怎么就这么点儿背呢!

又过了几日,铲一遍地之前,房子终于盖好了,于良吉先是给自己家的祠堂提了字,就叫“于氏祠堂”,里头香案香炉都齐备,是石宏大买回来的,还有各种祭司使用的东西。

“自父母起,于氏开宗立祠,一愿香火传信,子嗣绵长;二愿耕读传家,书香门第;三愿尽忠职守,爱国护驾。”于良吉上了第一柱清香。

“编有于氏家训一本,敬供双亲,兄长与嫂嫂过目。”于氏家训是于良吉根据前世他听说过的那些个有名的家训编篆出来的,当时探寻古生活的节目不少,其中就有一个专门找那些百年望族,探寻他们的故里,祖屋和祠堂。

有了祠堂就有供奉的族谱和家训,他妈妈特别喜欢看这种节目,于是他也跟着看了不少。

如今凭借记忆力编撰了一个出来,算是给于家增加点儿底蕴。

石宏大没有进祠堂,他就站在门口那里,里面站着于良吉和于宝宝,一大一小很认真的拜灵位。

他还不是于家的人,按照规矩,宗世祠堂外姓人免进。

仰头看着天,蓝蓝的,阳光灿烂,明年他一定要进去!

“来,宝宝给爷爷奶奶和爹爹娘亲上香。”于良吉最近让于宝宝对着牌位磕了头,上了三柱高香。

供案上摆着一碟五个馒头,一碟炉果儿,一碟油炸丸子,都是于良吉新做出来的贡品。

这个时候也没有水果之类的东西,两边的花瓶子里,倒是有石宏大去看田地的时候,采摘回来的杏花。

“哦。”于宝宝乖乖照做,磕头磕的很虔诚,他已经知道什么是“去世”,什么是“失望”了。

祭奠时间并不长,但是很隆重很认真,于良吉亲自提笔写了对联在祠堂门口:于天地间立心,氏渊源而久长。

巧妙的将“于氏”镶嵌在了对联的第一个字上。

因为是于氏宗祠,跟旁人没关系,所以村里人都没来,但是于家老房子改成了祠堂,大家都是知道的,也佩服于良吉,这还是十八里铺第一个祠堂呢。

举人老爷就是跟他们不一样,谁家的祖宗板儿都是放在屋子里的,虽然不至于随便放个地方,可也没郑重到哪里去,像于良吉还专门盖了个房子供奉的,有些人小声嘀咕:钱多烧得慌!

祠堂就这么立了起来,平时门是关着的,不过初一十五于良吉都会带于宝宝过来打扫卫生,顺便上香上供品。

供品摆一天就拿下来吃掉,鲜花也是放个三五天,就撤掉了。

石宏大觉得花瓶光秃秃的摆在那里难看,暗暗打算了一番……

到了五月十二,石宏大穿戴整齐后,又要进县城一趟了,这次是去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买回来两家也好让家里的活儿有人干。

“这次去要是没合适的就先买回来差不多的吧,眼看着很多活儿都要人干的。”于良吉给石宏大拎着褡裢往马上放。

家里已经搭好的鸡架鸭架鹅圈之类的建筑早就打扫干净了,车姥姥都说了,再有个三五天,就能将鹅雏带回家里养了。

还有张家二婶子和乔大娘的鸡仔儿鸭仔儿,也都孵了出来,等过几日硬一硬,就可以直接捉回家养了。

再有就是老倪家的老母猪都下崽儿了,正好过几日也够卖了,他早早就跟人说好了,要两头猪崽儿呢!

这些东西抓回来,打猪草,挖食菜,都需要人,


状态提示:第83节--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