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皇帝,也无法与传承千年的规则相抗衡,甚至于他自己也就是这些规则的最大受益人之一。

就算是谢承宸想帮助那官员,最多也就只能追封他生母,再加封他妻子,唯独让他继母仍是白身,给他继母添添堵罢了。但内宅之事,谢承宸是没法插手的。

而翻完了今天《朝闻速报》的全部内容,谢承宸也只能是一声叹息,忍不住有些失望。有前些日子特别加刊的珠玉在前,谢承宸忍不住也会期待,这报纸会不会也关注到京城如今大热的“状元抛妻弃子”事件,按照报纸无孔不入的情报搜集能力,这应当不是件太难的事情。

但偏偏谢承宸期待了两天,却一直没能看见他想看的内容。如他同江敏所说,他现在确实是很信任江敏的人品才学,也愿意在朝臣面前显示这样一种信任。

但事实是,作为一个皇帝,他十分的信任里,总藏有那么一两分的怀疑,随时预备着面对最为糟糕的局面,不用他从身边找出这样的例子,史书中这样的人就不少,事实告诉我们,文品才学这样的事物,并不能与作者的人品有什么相互促进的关系。

文章写得好,并不代表他就是个道德楷模,书画作得好,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个光风霁月的君子。就算这江敏做的策论很得谢承宸的心意,平日看起来也是赏心悦目,但事实究竟如何,谢承宸自己也说不清楚。

他现在的表态,只是为了避免那个最糟糕的结果——他已经预备好如果到时候江敏真是个伪君子,在可行范围内,尽可能帮他遮掩住这件事了。但等风头过去之后,谢承宸也会让人知道,欺瞒他的下场是什么。

谢承宸对自己这般作为,其实也并不是特别满意的,他或多或少也沾染上了些许书生意气,像是史书上所说的那些明君,还有最为典型的,他的父皇元朔帝,都能做到“信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却始终做不到这点。这样的差距,或许就是看人眼光带来的判断不同?

至少谢承宸自己,是没办法判断江敏是不是真是欺世盗名之辈的,这才把希望寄托在了《朝闻速报》上,希望能得到证据的支持,只可惜报纸也让他失望了。

或许在这个世上,能让他全心信任,不需要各种旁证来支持自己这种信赖的人,就只有夏亦真一个了吧。

此时,夏亦真也在苦恼着,谢承宸的烦恼,自然也是他的烦恼,同样是受到元朔帝培养长大的孩子,夏亦真在外闯荡得时间久一些,思路自然也更加开阔,他径自找到了风波中心的主人公江敏:“去往你家乡的使臣来回实在太久,就算到时候能够还你清白,却还是会有不少愚民愚妇将此当真,你还有没有在京中或者附近的旧识,可以令他们出面,为你佐证。”

虽然这样的证据并不足以令人信服,但在短时间内,配合上夏亦真属下的操纵,至少能够将坏影响降到最低。

江敏仍然是那副冷淡的模样,就像别人败坏的并不是他的名声一般,十分冷静的回绝了夏亦真的提议:“敏之故乡,入学者寥寥,能有余力来京者,只我一人,家中父母早逝,亲戚友人几无往来,就算有近京城者,也无力为证。”夏亦真注意到了他身边小童欲言又止的神情,心中微动,却什么也没说,就告辞出门了。

虽说这个叫江敏的人,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但看他这样子,明明就有可以帮助他洗刷嫌疑的人,为什么不能对他直言呢?还是说,知道他真实情况的人,最后的证言对他会是不利的?他还想顶着道貌岸然的模样,在京中混上二十来天?

夏亦真先把此事放到一边,一心追查起京中留言的传播源头来。也真被他发现了几个不怕死的。

眼睁睁的看着前些日子还一起喝酒互吐牢骚的友人,被禁卫直接从租住的小院里拘禁走,陈见明忍不住放下手中好不容易借来的竹简,拿上自己攒了许久的二两银子,追了上去探听消息:“这……他是犯了什么罪过,才闹出这般大的声势来?”

也不知道是没看上他这二两银子还是怎么,指挥下属绑人的禁卫军官冲他森冷一笑,倒是回答了他的疑问:“各位也都是青年俊才,当初也是好不容易才考上进士,有了这般成绩的,就算暂时没能补官,还是努力读些书为好,管不住自己的舌头四处造谣,最后只怕连功名都没有了。”他冷脸看了一眼陈见明:“你也好自为之吧!走!”

说着,几个禁卫拖着一脸惊恐的友人,就这么出了小院门,很快就消失在了街道的拐角之后。

陈见明就算听到了那个禁军的话,也仍然摸不着头脑,听起来像是友人在外说了什么不太好的话,因言获罪,这才被人抓走,而且事情还很严重——可能会要剥夺他身上的功名。

对一个其实家底并不丰厚,靠身上的功名才有如今地位的人来说,这无异于要了他半条命。友人带来的书童显得极为慌张,他也不知道自家主人到底是说了什么犯忌讳的话,陈见明受他拜托,加上自己也有些担忧,便出门打听情况。

一个好不容易拿到了喜爱已久的竹简,就一头扎进书山文海中的呆子,记忆还停留在江敏得了状元,成了这京城近些日子最为热门的招婿人选上,为好友感到高兴,又想起前事感伤许久的陈见明,一门心思全都放在了学习上,直到出门探听,才得知了之后的变故。

而他京中好友的入狱,其实也同


状态提示:第10节--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