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读书 > 虐心耽美 > 经伦论 > 第七章、《易经》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
。坤为地之母,坤载万物,大地能容,“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容止可观,进退可度。”故六事有顺。

离于七,七离出自《周礼》“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七有分离之意,汉族的七夕,七丧,七祭,八字的隔七位而相战皆是对七离的诠释。

八易,八者,分也,别也。在八为分,为别,别则易变。易者通变。易就是变化的意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到八就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开始变化了。出八而分。见八为别。

归于九。九九归一,管子说:“天道以九制。”易曰:“乾玄用九,乃见天则。”九在汉族的里是最大的数,数字到九就到了天数的终端,再往下数就归到一而重新开始了,所以中国人认九为天地规则,天九归制皇权,不可逾越。

圆满于十,十全十美。

这就是中国人从《易经》中总结出来的认识世界的知识,这些道理时至今仍然是中国人的普遍认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很客观,也很笼统,认识问题从狭义处出发,到广义处看待与处理问题。

由此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是进门狭窄,进里面就无限宽广的原因了。

中国人的知道界面与行动准则之所以会出现前窄后宽的现象,原因就在于易经是“对立而统一”的知识界面,“对立而统一”是现代名词,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与“阴阳合同”思想。

用现代哲学理论说就是事物发展的物质性与意识性矛盾着,对立着,又混合的存在着,不分彼此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进程中。

通俗地说就是中国人认识世界是把自然与人文混合在一起认识的,滚筒式看待问题,并钻进事物的内部看问题,这就是中国传统理学,同时也是现代中国人的普遍思想。

中国人是不是应该回过头来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在回头看之前是不是先认识一下自己文化的长短,与西方文化的优劣呢?

我们不要把抽象的概念贯彻到哲学中去,让人无法理解其中的道理。

其实哲学正如西方人定义的那样,哲学就是一门宽泛的学问。

哲学广泛关注的还是普遍的规律,普遍的认知,普遍的民生民意。从哲学影响人类行为上讲,哲学可以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在唯物与唯心的作用下,合同并行的的发展着,并不悖事物发展的实质,当主观理念决定客观存在时,并不悖客观现实主导主观意识的存在。为什么一定要分化事物发展的根源性呢?

这其实是现代中国人必须考量的问题,很重要。

通俗地说就是哲学影响到我们的政治制度,意识结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生活习惯,社会观念,家庭意识等等,可以说上到上层建筑,下到吃喝拉撒都与哲学思想有关。

所以西方人把哲学宽泛的定义在爱与智慧之间,“爱与智慧”都来自人类的与物质条件,是观察与感受的综合反映,爱是感悟,是唯心世界,支配人的心理表现,既而激发人的行为冲动。智慧是人类的物质条件,人有智慧条件才能开发知识结构,科学原理,行动纲领等等。

说到底西方哲学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结合的产物,只不过西方哲学的定义很宽泛罢了。

只是在西方哲学里关注点很单一,只在事物存在与不存,变与不变,灵魂与**上看问题。只在存在与不存在之间开展争辩,并不象中国的《易经》那样,把存在与不存在合同在一起,把事物的发展进程复杂到事物发展的本质中去,反而繁琐了事物发展的进程。

西方哲学启蒙于一加一等于二的量变过程,中国《易经》则起源于一一得一,一二得二的质变过程。如果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比较,中国理学与西方哲学不在一个层次。

中国哲学在启蒙之初就定义在计算宇宙起源的基础之上,笼统而庞大,天人合一,“对立而统一”的认识世界。在中国理学里没有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说辞,只有阴阳互斥互生的认识,注重物质发展必有其规律性的道理,忽略意识的影响,消除理念对意志的作用,强化管理意志,打击自我意识,设立外紧内松的思维界面,把客观存在建立在主观意识上,分化阶级差异,加大力度,形成强大的概念。

而西方哲学则从理念论出发,更关注人的天赋、欲念、自由、民主等等人性本质,认为主观意识可以改变客观现实,运用三位一体的数学原理来换算世界,行为上细致而精密,外宽内窄,用“对立与统一”的观点认识事物发展的进程。

最终形成一种思想扬帆远航,向全世界进发,一种思想中途夭折,死在海滩上。

这就是东西方哲学思想的现状。


状态提示:第七章、《易经》对中国人文思想的影响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
http://www.520dus.com/txt/xiazai187638.html